脊椎疾病介紹及治療方式

爆裂性骨折(Burst Fracture)

 爆裂性骨折是什麼?

爆裂性骨折(Burst Fracture)是一種嚴重的脊椎骨折類型,通常發生在胸椎(T10-T12)或腰椎(L1-L2),當椎體受到高能量外力(如車禍、高處墜落或重物撞擊)時,椎體不僅破裂,還向四周散開,骨碎片可能壓迫或刺穿脊髓、神經根或周圍組織,導致嚴重疼痛或神經功能損傷。相較於其他骨折,爆裂性骨折因骨碎片的多方向擴散和高脊髓損傷風險,需緊急醫療評估與治療。這種骨折可能影響脊椎穩定性,嚴重時導致永久性神經損傷或癱瘓。

症狀有哪些?

爆裂性骨折的症狀因骨折部位、骨碎片分佈及神經壓迫程度而異,常見症狀包括:

  • 劇烈局部疼痛:骨折部位(胸椎或腰椎)出現急性、劇烈疼痛,活動、觸碰或負重時加重。

  • 神經相關症狀

    • 麻木或刺痛:受壓神經支配的區域(如下肢、上肢或軀幹)可能出現麻木、刺痛或「電擊感」。

    • 肌肉無力:嚴重時可能導致下肢或上肢無力,甚至部分或完全癱瘓。

    • 感覺喪失:喪失對溫度、觸覺或疼痛的感知,特別在骨碎片壓迫脊髓時。

  • 脊椎變形:可能出現駝背(後凸畸形)或脊椎不對稱,影響外觀與功能。

  • 嚴重併發症:若脊髓或馬尾神經受損,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或完全癱瘓,需立即就醫。

造成爆裂性骨折的原因

爆裂性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創傷引起,具體原因包括:

  1. 外傷性事件:車禍、高處墜落、運動傷害或重物撞擊,導致椎體承受過大壓力。

  2.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患者即使受到輕微外力,也可能因骨頭脆弱而發生骨折。

  3. 病理性骨折:如骨腫瘤或轉移性癌症削弱椎體,增加骨折風險。

  4. 姿勢或負重不當:在已有脊椎問題的情況下,錯誤姿勢可能誘發骨折。

如何診斷爆裂性骨折?

診斷爆裂性骨折需結合詳細病史、臨床檢查與影像學檢查:

  • 病史詢問:醫師會了解受傷經過(如創傷事件)、症狀起始時間及嚴重程度。

  • 身體檢查:檢查脊椎活動度、神經功能(反射、肌力、感覺)及脊椎變形情況。

  • 影像學檢查

    • X光:初步確認骨折位置、椎體損傷程度及脊椎對位。

    • CT(電腦斷層掃描):提供椎體骨折與骨碎片分佈的詳細三維影像

    • MRI(磁共振成像):檢查脊髓、神經根、韌帶及椎間盤的損傷情況。

💥 爆裂性骨折的治療選擇

爆裂性骨折常發生於高能外傷,如車禍或墜落,會造成脊椎體破裂、碎片外噴,可能壓迫脊髓或神經。
治療的核心目標包括:

✅ 穩定脊椎結構
✅ 緩解疼痛
✅ 保護神經功能
✅ 促進康復與重建活動能力


🔹 一、非手術治療(適用於穩定性骨折,且無神經壓迫)

我會這樣比喻:

「就像斷掉的木頭還有支撐力,我們幫你外面再加個支架,讓它慢慢自己長回去。」

治療方式說明
支具固定使用胸腰椎支具(TLSO)或相關輔具支撐,限制活動,讓骨折穩定癒合(需6–12週)
藥物控制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肌肉鬆弛劑,用來緩解疼痛與炎症
物理治療骨折穩定後開始輕度復健,幫助恢復肌力與日常活動能力
活動限制暫時避免彎腰、扭轉、提重物,降低再次傷害風險

🔸 二、手術治療(適用於不穩定骨折、有神經壓迫腳沒力或大小便異常)

這時我會說:

「骨頭斷得太嚴重,就像積木整個倒塌了,不把它重新組起來會壓到裡面的電線(神經),會越來越嚴重。」

 

手術方式說明
椎體成形術 / 椎體支架或氣球撐開術將骨水泥注入椎體內,增加穩定性,常見於骨質疏鬆造成的爆裂性壓迫骨折
傳統脊椎減壓與椎弓根內固定術使用椎弓根螺釘、金屬棒、椎間融合器等,將骨折部位穩固並重建脊椎支撐
傳統椎板切除術(減壓手術)移除壓迫脊髓或神經的骨碎片或椎板,解除神經壓迫
新式微創內視鏡減壓及經皮微創鋼釘置入手術(UBE decompression& Posterior percutaneous spine instrumentation.)同時運用小傷口內視鏡輔助減壓手術,減少周圍組織破壞,縮短住院與恢復期。神經看得更清晰,神經功能恢復效果顯著。

 

✅ 總結建議

若您經歷重大外傷、有背痛、腿麻、走路困難等症狀,建議儘早接受影像檢查與脊椎專科醫師評估,以確保是否有骨折或神經壓迫,早期診斷早期介入,能大幅提升復原的機會與生活品質。

「爆裂性骨折不只是骨頭的問題,更怕它壓到神經。要不要開刀不是看痛不痛,而是看神經有沒有被壓到、有沒有變形或不穩。早點處理,神經比較不會壞掉。」

對於其他疾病還有興趣了解歡迎於Facebook官方帳號留言詢問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