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疾病介紹及治療方式
脊椎狹窄 (Spinal Stenosis)
脊椎狹窄是什麼?
脊椎狹窄是指脊椎管或神經根通道因骨骼、軟組織增生或椎間盤退化而變窄,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導致疼痛、麻木或其他神經症狀。脊椎狹窄最常發生在腰椎(腰椎狹窄)或頸椎(頸椎狹窄),特別影響中老年人。脊椎管是保護脊髓的神經通道,而神經根則從脊椎分支到身體其他部位。當這些通道狹窄時,可能引發顯著的不適並影響行動能力。
曾醫師臨床上最常跟病人及家屬解釋:脊椎裡面有一條「神經的通道」,就像水溝一樣,讓神經可以順順地傳遞訊號到手腳。但隨著年紀增長,脊椎會慢慢退化,像是骨頭長出骨刺、韌帶變厚,或椎間盤突出了,這些都會讓原本寬寬的水溝變得越來越窄。
簡單來說,脊椎狹窄就像水溝淤積了一堆泥沙和雜物,水流不順了,甚至堵住了。而我們的神經一旦被壓迫,就會出現痠、麻、痛、無力這些症狀,有些人走路走沒幾步就會腳酸,要休息一下才走得動,這就是典型的脊椎狹窄現象。
症狀有哪些?
脊椎狹窄的症狀因受影響的脊椎部位與壓迫程度而異,常見症狀包括:
局部疼痛:頸部、背部或腰部感到僵硬或疼痛,特別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加重。
神經壓迫症狀:
放射性疼痛:腰椎狹窄可能導致坐骨神經痛,疼痛從臀部延伸至大腿、小腿或腳部;頸椎狹窄則可能引起手臂或手部疼痛。
麻木與刺痛:受壓神經支配的區域可能出現麻木、刺痛或「針扎感」。
肌肉無力:嚴重時可能導致腿部或手臂無力,影響行走或抓握能力。
間歇性跛行:腰椎狹窄患者可能在行走一段距離後感到腿部疼痛或無力,休息後緩解。
平衡問題:頸椎狹窄可能影響協調性,增加跌倒風險。走路踩地板的感覺會像踩在濕軟土地棉被上的感覺-。
嚴重症狀:如膀胱或腸道功能異常(馬尾症候群),需緊急就醫。
🚶♂️重點解釋:神經性跛行是什麼?
曾醫師會這樣跟病人比喻:
「你是不是發現自己走沒幾步路,腳就痠、痛、沒力,甚至麻掉,要找地方坐下來休息,坐一下又能繼續走?但一走又發作?」
這種情況,我們叫做「神經性跛行」,是腰椎狹窄最典型的症狀。
簡單說就是:
走路會卡住,像神經在喊「太擠了、我要喘口氣!」,只能停下來休息,等神經沒那麼壓迫,再繼續走。
如果你是這種走一段就要停下來的人,那就要特別留意,這很可能是神經被壓迫的警訊。
造成脊椎狹窄的原因
脊椎狹窄的成因多與退化性變化有關,但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
退化性改變: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水分流失、纖維環變薄,骨刺(骨贅)形成或韌帶(如黃韌帶)增厚,縮窄脊椎管或神經孔。
骨關節炎:關節炎引起的骨骼增生壓迫神經通道。
先天性因素:部分人生來脊椎管較窄,增加狹窄風險,稱為先天性脊椎狹窄。
外傷或手術後遺症:脊椎骨折、脫位或手術後瘢痕組織可能導致通道狹窄。
其他疾病:如脊椎滑脫、帕杰氏病(Paget’s disease)或腫瘤,可能加重脊椎管狹窄。
生活因素:長期不良姿勢、肥胖或重複性脊椎負荷(如重物搬運)加速退化。
如何診斷脊椎狹窄?
診斷脊椎狹窄需結合病史、臨床檢查與影像學檢查:
病史詢問:醫師會了解症狀的起始時間、疼痛特徵、活動限制及相關病史。
身體檢查:包括神經功能評估(反射、肌力、感覺)、步態分析及特定動作測試。
影像學檢查:
X光:檢查脊椎結構,確認骨刺或退化性變化。
MRI(磁共振成像):顯示脊椎管、神經根及軟組織的詳細情況。
CT(電腦斷層掃描):提供骨骼與神經通道的清晰影像。
神經傳導檢查(EMG/NCS):評估神經損傷程度,確認壓迫位置。
治療選項
脊椎狹窄的治療目標是減輕疼痛、改善行動能力並提升生活品質。根據症狀嚴重程度,可分為非手術與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止痛藥或短期類固醇,緩解疼痛與炎症。
物理治療:透過核心肌群訓練、伸展運動或低衝擊運動(如水療),改善脊椎穩定性與靈活性。
生活方式調整: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選擇低衝擊運動(如游泳、自行車)。
脊椎減壓療法:使用專業設備(如牽引療法)減輕脊椎壓力。
硬膜外注射:類固醇注射可減輕神經發炎,提供短期緩解。
手術治療
🧠 為什麼需要手術?
👉 當藥物、復健、牽引等保守治療無效,或症狀嚴重到影響生活(例如:神經麻痺、行動困難、大小便異常),醫師會建議考慮手術。
👉 因為神經是被「壓住」的,這種「物理性的壓迫」單靠吃藥或做復健是無法移除的,只能用手術把壓迫物清除掉。
🔧 常見的手術治療方式比較
| 手術方式 | 說明 | 優點 | 可能缺點 |
|---|---|---|---|
| 開放式椎板切除術 | 移除部分椎板、骨刺,擴大神經空間 | 傳統有效的減壓方式 | 有時會切太多,導致脊椎不穩,需要再打螺絲固定,影響脊椎活動度 |
| 開放式脊椎融合減壓手術 | 減壓後,加入鋼釘和椎間融合器,讓該節段不再晃動 | 適合脊椎已有不穩或滑脫的病人,可同時減壓與穩定 | 手術傷口較大、恢復較慢,脊椎活動度減少 |
| 內視鏡微創減壓手術 | 利用內視鏡技術,在小傷口下清除壓迫的部分 | 清晰看到神經管,精準減壓、不破壞穩定性、恢復快、傷口小,通常不需放螺絲 | 技術要求高,熟習專業此技術的醫師最重要。專業熟習內視鏡技術的手術醫師可用有效安全並且有效率的時間完成手術。 |
👨⚕️ 曾醫師常跟病人解釋:
「傳統是像整塊地板鋸掉來清水溝,但有時鋸太多整個地基會鬆掉,要加鋼釘補強。
但內視鏡就像用小工具把堵塞的部分一點一點挖乾淨,地板不會壞,水也能順流,自然恢復快又安全。」
立即行動,守護您的脊椎健康
「只要及早診斷,搭配適合您的個人化治療,大多數人都能穩定控制症狀、恢復日常生活,讓您重新走得穩、站得久、動得輕鬆。」
✅ 讓我們一起守護您的健康脊椎,找回最自然的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