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怎麼轉頭270度?骨科曾醫師來解密|從生活觀察到科學研究的親子科普旅程

作者:曾準 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脊椎微創中心


在《哈利波特》電影裡,我們常看到貓頭鷹以神秘守夜者的姿態登場;而在動物園、森林公園,甚至某些球場的夜晚,也可能不小心與貓頭鷹正面交鋒。這時候,你或許會目睹一幕令人倒抽一口氣的畫面:

貓頭鷹靜靜站著,忽然間,牠的頭慢~~慢~~地往後轉了一大半圈!

身為脊椎外科醫師,當我親眼見到這一幕,第一個直覺反應就是:「哇!這脖子真的不會閃到嗎?」出於職業病(也是一點點好奇心),我立刻翻閱文獻,找到一篇精彩研究,揭開了這項驚人能力的結構祕密:

Barn owls maximize head rotations by a combination of yawing and rolling in functionally diverse regions of the neck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449202/


貓頭鷹驚人旋轉術的結構奧秘

這項研究探討了倉鴞 (Barn Owl, Tyto furcata pratincola) 卓越的頸部活動能力,特別是牠們如何實現超過270度的頭部旋轉。

為什麼牠們需要這樣的頸部功能?

  • 貓頭鷹的眼睛位置固定、無法轉動,必須靠轉頭來調整視野。
  • 面盤構造類似「收音碗」,有助偵測聲音方向,結合靈活的頭部轉動,提升狩獵準確性。
  • 貓頭鷹的頸椎多達14節(人類僅有7節),呈S型排列,具備極高的彈性與結構差異。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透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探索:

  1. 活體X光透視:觀察兩隻活體倉鴞自然轉頭時的頸部運動。
  2. 解剖強制旋轉:對三隻自然死亡的倉鴞進行最大極限的人工旋轉,模擬極端情況。
  3. CT斷層與3D頸部重建模型:建立活動模型並分析各關節在偏航(yaw)與滾動(roll)方向的旋轉能力。

研究發現重點摘要

三大區域分工明確

研究團隊根據頸椎的解剖特徵(例如中央管直徑、關節突形狀)將整條頸椎分為三個功能區:

  • 上部頸椎(J0-J4):偏航能力最強,幾乎是頭部大幅旋轉的核心區域。
  • 中部頸椎(J5-J9):結構穩定,貢獻較少旋轉角度,像是「穩定核心」。
  • 下部頸椎(J10-J14):具高滾動能力,有助於頭部傾斜與橫向延伸。

活體觀察

  • 頸部自然呈現S型曲線。
  • 轉頭初期由下部主導滾動,後期由上部主導偏航來完成大幅度旋轉。

屍體組織模擬

  • 所有樣本都能在不破壞肌肉與韌帶的情況下實現超過360度的旋轉。
  • 在極端角度下,脖子會整體彎曲並縮進肩膀區域,顯示出結構的高度彈性。

CT重建模型分析

  • 個別關節分析:最大偏航角出現在J0(部分甚至近乎無限制),最大滾動角約40度,集中在上與下區域。
  • 整體旋轉分析:即使在較小椎間距(0.17mm)下,整體頸部可產生超過300度旋轉。

實驗限制與比較

  • CT模擬排除肌肉等軟組織限制,因此骨骼上理論旋轉度數可能高於活體真實數值。
  • 與灰林鴞 (Strix aluco) 比較後發現,兩者在頸部上段與下段旋轉能力類似,但中段略有差異。

親子延伸觀察任務

👨‍👩‍👧 回家不妨和孩子一起試試:

  • 對著鏡子慢慢轉頭,感受人類脖子的活動範圍(記得別太用力唷)
  • 調查一下人與貓頭鷹頸椎的節數差異(7 vs 14)
  • 到動物園觀察貓頭鷹轉頭時是否會伴隨羽角擺動?

📌 小提醒:人類千萬不要模仿貓頭鷹「猛轉脖子」,我們的頸椎可是沒有牠們那麼厲害的設計!


結語:從好奇到啟發

從一個夜晚與野生貓頭鷹不期而遇的驚喜,到深入探索脊椎運動的科學知識,這段旅程不僅讓我更加佩服自然界的設計,也讓我重新思考──

每一次生活中的驚嘆,或許都是教育最好的開端。


#BarnOwl旋轉術 #脊椎醫師的動物觀察 #貓頭鷹不會落枕的秘密
#親子自然科普 #貓頭鷹的脖子有多神 #醫師也看動物文獻
#生活裡的生物力學 #寓教於樂的科學觀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